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
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?如何在逆境中不仅不被击垮,反而从中获得成长?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课题,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。
心理韧性,作为一种在压力、挫折和逆境中迅速恢复并从中成长的能力,正是我们应对变化的关键。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,也在人类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。
“韧”字由“韦”和“刃”构成。“韦”本意指的是熟牛皮,“刃”就是刀刃。想象一下,手里拿着一张熟牛皮的感觉是什么样?揉它、搓它、拧它,甚至用刀去划它,它都不会损坏。如果类比一个人、一个组织、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,它们有强大的内生动力,质地柔软而又结实;受外力作用时,虽然会变形但是不会脆折;虽然会有波动,但总有恢复元气的方法;虽然有各种困难,但始终有很强的复原力、耐磨力与内驱力。这就是“韧”字带给我们的文化心理启示。
孔子提出“君子不器”,即君子应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。孟子更是以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”来强调逆境对人格的锤炼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提到“柔之胜刚”,认为柔韧的力量比刚强更为持久。在变化中保持内心平和的“顺其自然”,体现了在巨变中保持韧性、以柔克刚的大智慧。
什么是心理学中的韧性呢?第一是反弹力,就像一个物体受到压力之后能够反弹,复原到正常的状态。第二是抗压力,就像车轮上坚韧的橡胶,十分抗压,也十分耐磨。第三是创伤后成长(PTG)。有一个概念叫“创伤后应激障碍”(PTSD),就是人在挫折、磨难、打击之下产生的大脑神经系统损伤,从而造成情绪与心理方面的一蹶不振,甚至崩溃。但是心理学家还发现,很多人在创伤后靠着自己内心的积极力量,靠着科学的方法,完全可以走出阴影,达到一种更加快意人生的状态,这就是创伤后成长。
